1955年中国全军第一次大授衔,数千名将领身披肩章、胸戴勋章,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的高光一刻。但就是在这个举国瞩目的日子里,有个人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授衔名单里。这人不仅是李先念口中的“老首长”,更是新四军五师的缔造者、二野和三野的开山人——陶铸。一个明明能拿到“大将”,甚至有元帅资格的人,最后竟然连军衔都没批。这背后有没有隐情?陶铸到底做出了什么贡献,能让李先念和陈毅拍着胸脯为他打抱不平?有些时候,真正的大人物,反而最不张扬。今天,我们就扒一扒陶铸的那些传奇事。
一边是成千上万的将帅在历史的舞台上风光领奖,一边却是陶铸和李先念这样的“老革命”被“晾在一旁”。有人说,李先念本来该是大将,陶铸起码也是上将,甚至元帅都不夸张。可偏偏中央定了规矩:凡是早早下野、转向地方、不直接带兵的,不管你革命资格多老、战功多大,就是不能授衔。你说这公平吗?一时间,不仅军中小将窃窃私语,就连毛主席都要出来安慰李先念:“名利算啥,能为国家做点实事才是本事。”但偏偏事情没这么简单。李先念本想一笑了之,转头知道陶铸老首长的名字也没在榜上,竟当即拍案而起:“论起新四军五师,那可是陶铸拿8杆破枪起的家,要是真比贡献,再多几个元帅都给得!”陈毅元帅在旁边也跟着说风凉话:“人家陶铸可是二野、三野的老祖宗。口口声声讲标准,到底是谁定的标准?”你说,这招谁惹谁了?谁家当老大还自己把跟头绕出去?
咱们说事,不怕费话。陶铸从小命苦,家里本来算殷实,父亲还是辛亥革命的“老战友”。可惜时运不济,父亲被人整死,家境一夜入寒冬。陶铸连学都上不成,只能四处打工糊口。偏巧那会儿革命正热乎,陶铸没别的本事,脾气就是倔。1925年他就不知死活地扎进了广州,非要考上黄埔军校。结果呢?偏科太严重,考试直接挂了。常人要么放弃挑别的道道,他倒好,干脆在军队里混当文书,硬是熬到第二年被保送进黄埔。黄埔军校里共产党员比学生还多,陶铸脑袋一热,也跟着宣誓入了党。
从那之后,谁遇见过陶铸不觉得他牛?南昌起义、广州起义,该出现的时候都在场。后来到福建工作,见了毛主席还敢顶嘴。人家都说首长讲话要先点头哈腰,他呢?红军要粮要钱,支前是他陶铸出力。等轮到他开口要两连枪,林总却说没这条件。陶铸也不管你谁谁老大,直问:“我们支前你们讲条件了吗?怎么轮到我就语塞了?”毛主席只能打打圆场:“这年头能有炒米当饭都算过好日子。”陶铸也回怼:“那你就扛着炒米,再给我缴几个武器回来。”这倒霉性格也让陶铸吃了苦头,被国民党逮进去,黑牢蹲了四年,差点死在监狱里。
风雨之后总算有点彩虹。陶铸出来后,被派到湖北搞抗日。照说终于熬出头了,但实际情况远没想象中美好。大洪山那地方山水好,地方老百姓也都实诚,问题是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中央下任务,陶铸一个人带着8杆枪,连根手指头都捏不出血。干革命跟开公司差不多,有人有钱有枪才算牌面,陶铸一没背景二没家底,只能回老家凑钱。这股倔劲儿,又搅和出戏来。当地溃兵逃兵都给拉去当游击队员,他花仨月带起了五百人。
你以为这就顺了吗?偏不。合编以后,各路人马鸡飞狗跳:有老红军,有新兵蛋子,纪律松散,逃兵成群。遇到不服管的,就打个板子关禁闭,甚至直接枪毙。小偷进队伍?怕暴露机密,一律处决。哪怕人家只是个惯偷,没犯大事,说毙就毙。当地百姓被日军逼着拿“良民证”,陶铸却觉得是日本奸细,几个倒霉蛋也全枪毙了。后来李先念来调查,才查出真相——不拿票证日军根本不让人活命!吓得李先念赶紧喊停:“赶紧收手,别把好人当坏人!”这种铁血管理,一度让队伍风声鹤唳,人心惶惶。有些干部逃兵被抓还被枪毙,大家背后叫苦连天。这样的队伍气氛,怎么扩张壮大?
就在一片乌烟瘴气中,历史突然拐了个大弯——陶铸被调到延安,李先念受命接手整个队伍。这时候,老本行的新四军五师终于成型,也成了中国革命历史的中坚力量。更令人唏嘘的是,这支队伍后来一分为三,一支跟着陈毅去了山东,成了三野的骨干;一支由李先念带着,穿过枪林弹雨成为二野的重要力量。按道理讲,多数功劳都是陶铸打下的基础。可惜轮到评军衔的时候,却是功成身退,连个上将都没落个名字。其实中央不是不认,主要是规矩太死:地方工作的,不能授衔。毛主席表面上说“让衔精神可嘉”,实际上更深一层,是那个年代党管军队的大势所趋,个人英雄色彩只能让位于集体建设。
更妙的是,陶铸本人对此看得通透:“有没有军衔无所谓,事做好才值钱。”他的谦让,不但让毛主席连夸几句,也让陈毅、李先念感慨万千。到头来,陶铸的无声大爱,反而长留史册:谁还记得那几位一时风头无俩的高官将军?可陶铸的这8杆枪、8句掏心窝子的话,却成了后人永远的话题。
表面上,一切风平浪静。但风浪过后的余震,其实更难化解。后来的历史证明,将军授衔不是一纸勋章能说清的事,更是那一代创业者们集体的惋惜。陈毅、李先念都觉得委屈,陶铸自己嘴上说看得淡,心里未必没有波澜。更要命的是,将来评功论奖,那帮早下野、转地方的老首长,都变成了“被遗忘的人”。这些人白手起家,革过几次命,结果“没军衔也行、啥冤枉都扛”,最后被下一代人拿来当反面教材:“看做事不要争名夺利,学陶铸多好!”可真让人们放下名分,却没几个能真正做到。多少革命老兵,最后只能靠回忆里那点光辉度日。规矩立在那里,后来的少将、上将越来越多,初代拓荒者却寂寞收场。
还有个现实问题:表彰可以放在墙上,饭碗总要端在手里。军衔、名号、待遇、后代的政策,统统跟个人身份捆绑。这种潜规则,普通官兵一清二楚:领导让步叫“高风亮节”,轮到小兵就只能认“背运倒霉”。外界看似风轻云淡,内部的委屈没人发声。老陶们嘴上说不在意,背地里未必一点不在意。有多少后人,就是因为没个大仙“关系”,连吃公粮的资格都没捞着。“看得开”是看得开,但历史不会撒谎,那些老功臣的地位,还是缺了点该有的份量。
照理说,这套规则看起来“铁面无私”:离开军队就休想有军衔。对吧?“宁可错杀、不可放过”,正气凛然。可您说,老大早期扛枪的那批功臣真该跟后来的办公主任、参谋作风分一样算?纸上谈兵归纸上谈兵,真打过仗、掉过脑袋的人,难道就该一笑泯恩仇?规矩好是好,可别忘了,规矩也是人定的。像陶铸这样一手拉起队伍、啥苦都吃过的,最后只能靠谦让来证明“高尚”,是不是有点黑色幽默?你要是觉得“有军衔不一定是好事”,那为什么后来的官兵谁都想往高处爬?你说“干好工作比啥都强”,可干工作的最后,真能不求回报?大家都夸陶铸“心无旁骛”,那是不是变相指责那些争军衔的都是“心怀杂念”?一刀切,总是容易得。等哪天真正轮到奖赏的时候,总有人是得不到应有位置的。可惜历史没给陶铸和他那帮老伙计留下多少表彰的机会。嘴上说“无所谓”,心里不痛快——这是人性,绕不过去。
您觉得离开了军队就真该被遗忘吗?要是没有陶铸这些起家的“无名英雄”,后来的功劳簿还写得下去吗?还是说,只要符合“铁规矩”,个人的付出都该安静地归零?有人说“集体荣誉大于个人”,有人偏偏觉得,功劳大的就该有名份。你怎么看?愿意为陶铸鸣不平,还是觉得规矩面前人人平等?谁说得有道理,说出来聊聊!
恒汇证券-股票配资门户导航-在线股票配资平台配资之家-炒股杠杆股票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