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被忽视的充电宝因安全问题再度因其关注 图/ic
这是一场由行业“优等生”引发的风波。
“带俩充电宝,均有3C,战损1,因属召回批次。”7月1日,有北京市民从北京首都机场出行,遇充电宝“大检查”。
近期,因多所高校相继发布通知,要求师生排查并停用罗马仕20000毫安充电宝。随后,罗马仕、安克创新发起相关产品召回计划。
与此同时,民航局发布紧急通知,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这次召回都是头部企业一线品牌,这些品牌是行业标杆,并非是白牌或者电商低价产品出现问题。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出现问题,这对行业冲击更大。”充电宝资深从业者郑理(化名)如是说。
一时间,过往被忽视的充电宝关注度迅速升温。
在郑理看来,目前市场上的低成本、低认知、品控标准低,共同构成充电宝电池安全的核心难点。
安全事故背后,中国充电宝市场正逐步壮大。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中国移动电源市场规模已从2015年的约100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约3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约30%。预计到2025年,中国移动电源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0亿元,并有望以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5%的速度持续增长。
【召回】
爆雷的罗马仕、安克创新年出货量均超5000万件
今年以来,已发生15起旅客携带的充电宝,在空中起火冒烟的事件。
“充电宝出现热失控问题,不仅导致飞机返航,还引起行业的重视。顺着事件发展链条发现,充电宝存在原材料问题,尤其是电芯部分出现热失控风险。”郑理介绍。
随后,行业快速对3C认证筛查合规问题,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品牌商、电芯厂和组装厂。最直接的行动是头部品牌商开始召回了一些型号的产品。
近期,罗马仕召回2023年6月5日-2024年7月31日期间制造的部分罗马仕ROMOSS牌移动电源,三款产品共计49万台。随后,安克创新主动对部分批次产品发起召回,涉及71万台。
安克创新表示,发现部分基础款移动电源产品所使用的行业通用电芯来料批次问题,极少数产品长期使用时可能隔膜绝缘失效,存在导致产品过热甚至燃烧的安全隐患。
据报道,上述品牌电芯供应商为安普瑞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显示,目前安普瑞斯名下70多张电池与电芯3C认证证书,被标注为暂停或已过期。
“这次出事的都是第一梯队的品牌商和电芯厂,是国内做得最好的梯队和产品。”郑理表示。安普瑞斯是行业头部品牌,罗马仕、安克创新同样是充电宝行业第一梯队,罗马仕官网介绍,年出货量超5000万件。
安克创新2024年营业总收入247.10亿元,同比增长41.14%;归母净利润21.14亿元,同比增长30.93%。安克创新正加速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公司2024年在欧、美、日等主力市场及中国大陆等潜力市场增速均超过30%。
公司2024年充电储能类产品实现收入126.67亿元,同比增长47.23%,占总营收的比例为51.26%。其中数码充电产品营收96.47亿元。业内人士预计,该公司年出货量也有5000万件以上。
安普瑞斯是美国先进储能材料的开拓者,也是新型锂电池材料和锂电池的开发和制造商。安普瑞斯(无锡)有限公司由美国安普瑞斯全资子公司和无锡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主要从事消费类锂离子电池及其部件的生产销售等业务。
对于此次事件,安普瑞斯回应媒体表示:“还在调查中,目前没有办法给定论。我们这边的政府机关也介入了调查。”
公开报道显示,安普瑞斯无锡工厂从2016年10月正式投产,到2023年7月6日,电池累计产量已突破1亿只,2023年产值超过8亿元。
去年8月,安普瑞斯无锡公司 “新增年产6000万只高能量锂离子、钠离子电池技术改造项目” 获得环评批复。
“安普瑞斯的电芯在主流共享充电宝电芯供应中的品质和价格都是比较高的,市场上大量电商款充电宝,用不起安普瑞斯的电芯。”共享充电宝从业者文远(化名)提到。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移动电源市场的主要生产商包括安克、小米、罗马仕、Samsung、ZAGG等,其中一些品牌在中国市场也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近期,安克创新也在美国、日本召回充电宝。安克创新在美国召回115.8万台产品。随后,安克创新在日本召回4款移动电源产品,原因是含有不符合质量标准的零部件,存在起火等风险。
【门槛】
低成本、低认知、品控标准低致事故多发
早在2023年6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告,自2023年8月1日起对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移动电源实施CCC认证管理。自2024年8月1日起,未获得CCC认证证书和标注认证标志的,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
但是,为何充电宝安全事件依旧频发。在郑理看来,目前市场上的低成本、低认知、品控标准低,共同构成充电宝电池安全的核心难点。
首先,在技术层面,电芯热失控问题短期内难以完全控制,组装厂需进行50-400次循环测试才能发现风险(远超常规5-10次测试),这就迫使电芯厂加强对材料商的管控,例如正负极材料和隔膜使用的材料。他表示,“目前,电芯厂、组装厂或者品牌商,对电芯热失控问题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把控。”
郑理表示,近年来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电池技术在不同应用领域出现了分化。充电宝使用的材料体系与汽车或者手机材料体系有一定差别。汽车主要采用三元电池与铁锂电池体系,手机电池大部分采用钴酸锂体系;充电宝少部分采用钴酸锂,还有一些是三元电池加锰酸锂体系,大部分采用三元电池体系。
其次,在认知层面,充电宝需同时满足快充+快放的高强度需求(手机仅需快充+慢放),对电芯要求更高,但行业认知不足。
第三是成本的制约,郑理告诉贝壳财经记者,“手机电池的价格体系,可能几元甚至10元一安时,充电宝电池价格仅为手机电池的1/4-1/5(约2元/安时)。因此充电宝产品要做好,在严苛技术需求下控制成本难度大。”
基于行业的认知偏差,市场长期低估充电宝的技术门槛,将其视为“简单产品”,导致低价材料、品控标准偏低,最终产生安全事故。
【认证】
3C认证实验室的咨询量激增一个认证至少3个月花费两三万
文远认为,通过机场安检限制充电宝使用,对消费者认知的震动作用比较大,主要影响零售市场,特别是电商款。部分电商款的劣质充电宝,用的电芯能比共享充电宝安普瑞斯的电芯便宜70%以上。
“近期,国外的移动wifi公司,有出境游租赁的业务,因为wifi带充电宝功能,在中国市场都受影响。与此同时,3C认证实验室的咨询量激增,认证周期被拉长了。”文远告诉记者。
业内人士介绍,3C认证有多家机构,业内普遍选择在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完成认证。要完成一个3C认证,要花2万元-3万元,时间至少3个月。
近期,3C认证也趋严。郑理介绍,之前主要是样品送检,现在加强了现场抽检。
今年5月,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产品认证一部曾发布《关于移动电源(0914)、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0915)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程序调整的通知》显示,自2025年5月6日(含)起调整为唯一认证模式——“型式试验+初始工厂检查+获证后监督”。自当日起受理的新申请,实验样品由原来“企业送样”调整为“从生产现场抽样”。
作为从业者郑理介绍,小品牌或白牌企业的品控力度肯定不如品牌商,品牌商的把控大部分依赖于材料商的口碑以及对材料商的信任,无论是品质、价格、服务等各方面都有优势。
郑理注意到,目前制定标准的单位重新审视并起草新标准,包括认证部门也在讨论未来移动电源需要进行穿刺挤压等高温循环测试。目前具体细则尚未出台,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
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公开征集17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其中包括《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修订计划拟新增或加严过充电、针刺、挤压、热滥用等试验要求,拟提出正负极、隔膜、电解液等直接影响电池安全的关键材料要求等。
“正规企业会严格遵守规定,品牌商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果不符合要求,可能直接关停或者下架。认证机构更加严格。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没有3C认证的就不能购买。”郑理认为,市场对产品会有重新认知。
【技术】
电池技术需要升级固态电池商业化将带动移动电源市场安全提升
“电池技术也需要创新升级。”郑理提到,电芯出现问题的大部分原因是电芯厂难以在短时间内把控,需要电芯厂要求原材料供应。如果固态电池能够商业化,移动电源市场在安全方面有较大提升;如果不能,那么必须依靠电芯厂管控质量。
固态电池通过利用固态电解质取代传统液态电解质,显著提升了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循环寿命。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扩大,固态电池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当前,充电宝市场竞争激烈,中研普华报告提到,小米、安克、罗马仕、华为、公牛等知名品牌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合作与价格策略等手段争夺市场份额。同时,随着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性能要求的提高,市场竞争也逐渐向品牌化、集中化方向发展。知名品牌和大型企业将占据更大市场份额,而小型企业和杂牌产品则面临生存压力。
此次充电宝召回风波,对行业格局将有哪些影响?郑理提到,短时间内这么多的型号被召回,预估有100万台-200万台的空缺需要填补。关键在于哪一家企业一直严格遵守规定,按部就班地运作,除了这两家品牌之外,其他品牌可能都有机会填补这部分的空白。
“在现有体系下,大家对品控要求更加严格,需要向手机厂看齐,按照标准要求生产充电宝的电芯。 目前来看,小米、华为等手机厂家的充电宝,绿联,倍思还有一些新兴品牌都有机会承接这部分市场份额。”郑理观察到。
“这种破圈,对消费者来说是个很好的市场教育机会。”文远最后提到。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陈维城 编辑 陈莉 校对 刘军
恒汇证券-股票配资门户导航-在线股票配资平台配资之家-炒股杠杆股票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