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少年在三十五天秋假里,选择了有三十天都去县园艺场“勤工俭学”拾棉花,他梦想的目标是“北极星”;只不过,此北极星非彼“北极星”……
\n其中包含的是浓浓的乡愁和对童年记忆的深深眷念。10月14日,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作家张清华的全新散文集《北极星暗光闪耀》在重庆精典书店举行了新书首发式。
\n《北极星暗光闪耀》新书首发式现场。
\n在现场,作家张清华和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王干,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鲁迅文学奖得主张者,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本朝齐聚一堂,围绕《北极星暗光闪耀》里的故乡、文学精神等关键词展开热议。
\n《北极星暗光闪耀》新书首发式现场。
\n《北极星暗光闪耀》全书分为三辑:第一辑“灯火故园事”聚焦家族往事与乡土记忆,以《北极星》《祖父记》等篇目回溯童年与故乡;第二辑“群星闪耀时”聚焦莫言、余华、海子、贾平凹等文学代表人物,通过作者的个体记忆保存文坛重要时刻,呈现当代文学现场的私密图景——莫言还乡时的泥土气息、余华小说之外的幽默本色、贾平凹笔下棣花镇的春色等等,构成了一部血肉丰满的“作家群像志”;第三辑“逝者如斯夫”则以《心焕先生琐忆》《文学雷达骤停》等篇目,悼念蒋心焕、雷达、陈超、红柯等逝去文人,在挽歌中淬炼文学精神的永恒性。
\n本文开篇提到的那个少年就是张清华,那个由他少时梦想构筑起的故事其实是全书名字的缘起。童年、故土也成了现场嘉宾们聊起的第一个话题。
\n《北极星暗光闪耀》。
\n“这里的‘北极星’不是天上的那颗星星,而是我还是孩子时梦想过的一个很出名的钟表品牌。”张清华解释说,当年家里条件有限,自己和弟弟妹妹一直渴望有一台钟表。“当时,‘北极星’这个牌子很火,它便成了我的梦……”于是便有了他勤工俭学去赚钱圆梦的一幕。
\n张清华说,自己至今难忘当时忙到夜幕低垂才回家,骑着自行车在昏暗的乡村小道上飞驰的情景。回到村头,攀上了又高又陡的铁道口,他心里才安顿下来。“这时我抬头就会看见真的北极星。”张清华说,现在想来北极星又像是一个坐标,一直照亮着自己的来路。
\n张清华17岁就离开了故乡,但他觉得故乡从未离自己远去。“它一直在我的身上、在心里,往事、亲人、生长过的土地以及记忆都是值得怀念、梳理和品味的。”张清华说,这也有了全书第一辑里的那些故事。
\n作家张清华。
\n“只有早离开家乡的人才有故乡。”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王干接过话头格外感慨地表示,对作家而言,故乡确实是不可复制的文学资源,越写越新。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鲁迅文学奖得主张者的经历则更为特别一些,他出生在河南,后跟随父母在新疆长大,又先后到了重庆、北京求学。“这些地方可以说每一个都是我的故乡,所以我的作品也都从故乡开始的……”张者坦言,在自己看来,故乡既是文学创作的资源同时也是一种“痛苦”,“里面藏着太多的思念,有着淡淡的苦涩。”
\n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本朝也认为,透过张清华在《北极星暗光闪耀》里的讲述可以看出,精神上的故乡在文学创作中其实是作者内心的缘起,这永不消逝,记忆则会成为不断表达的出发点。
\n而在第二辑“群星闪耀时”中,张清华则通过《随莫言还乡记》等让大家看到了莫言、余华等作品背后的一面。
\n“在南关的一座小小院落里,有他亲自盖起来的几间平房,院中有两棵长势很好的石榴树……莫言说他的《丰乳肥臀》就是在这里写的,他告诉我,那时里屋的这张桌子上只有一摞稿纸,其他什么也没有。”让张清华感慨的是,当时自己摸了摸那桌子,“其实就是一张再普通不过的、民间手工制作的桌子,上了很浓的清漆。它的并不光亮的桌面,仿佛见证着主人当年简陋而清贫的时光。但是在这里,却分明曾有过一个世纪的风云激荡,有过主人公澎湃汹涌而血火交织的历史想象。”
\n作者简介:
\n张清华,1963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兼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主要从事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出版《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等学术与批评著作20余部,出版诗集《形式主义的花园》等4部,散文集《海德堡笔记》《春梦六解》等4部。
\n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
恒汇证券-股票配资门户导航-在线股票配资平台配资之家-炒股杠杆股票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